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1月5日文章,原題:“生態旅游”成了新的流行詞彙“試想一下,如果每個旅行者都能節約一升飲用水,”生態旅游專家Alexis Lefevre說,他提及到2013年全球有超過10億人次出國旅行。到2020年,國際旅客量預計將達到16億人次。飛行會帶來大量碳排放,這將給自然資源造成越來越巨大的壓力。旅客們可以通過幾個簡單步驟,將自身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並幫助改善當地社會的生活條件。
  旅游行業現在意識到,游客的責任感變得越來越強大,於是“生態旅游”成了新的流行詞彙。各種組織和團體都聲稱自己是環保的。“現今,生態旅游具有兩面性,”東南亞生態旅游顧問Jonas De Schrijver說,“事實上,或許它就是一個標簽。不久之前,生態學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而現在,在許多情況下,它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
  東南亞的可持續旅游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相比較,缺少組織性,而且“計划起來十分棘手”, Kimshi的創始人Alexis Lefevre說,Kimshi是當地生態旅游的一個移動市場。“計劃旅行時,要時刻想著保護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生態足印項目主管張志華說。尋找能對環境保護起到促進作用的旅游行程,例如有些行程會提供經濟捐助機會,有些會提供幫助有價值專案的機會。
  少即是多
  簡單的方法便可以帶來巨大的改變。例如吃當地生產的食物、不要每天更換毛巾以及洗澡時節約用水。“試著將手機鬧鈴設置為五分鐘,挑戰一下自己,看看是否能在五分鐘內洗完澡,” Alexis Lefevre說,他還補充到,每分鐘淋浴需用12至40升水。
  減少浪費的方法還包括不亂丟廢物,用可重覆利用的盒子代替塑膠袋和包裝紙。騎自行車或步行來觀賞美景,也可以抵消掉你的碳排放,而且你還可以在途中與沿路的當地人交談。
  “對於個人而言,小小的改變可能並不會產生很大影響,但是乘以十億游客量以後,就足以給地球帶來改觀,” Alexis Lefevre說道, “生態意識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懷著一顆善良的心
  負責任的旅行也關乎旅游地點的當地居民。你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做到一邊欣賞風景一邊給予別人幫助。
  以Pack For A Purpose 為例,這個組織鼓勵旅客騰出2.27千克行李空間用以帶來400支鉛筆或五個放掉氣的足球。把這些物品放在全球範圍內參與這項活動的指定地點,他們就會幫你把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或經過認證的生態旅游專案。
  Friends International是個救助發展中國家貧困兒童的民間組織,主要涉及到柬埔寨、老撾、菲律賓和緬甸。該組織呼籲游客不要輕信街上的兒童而購買他們的手工藝品、書籍、圍巾或其他小玩意。他們稱這種行為將使兒童更加得不到教育,從而導致長期的貧困迴圈。
  這個民間組織還帶頭開展了“兒童不是觀光景點”活動,呼籲游客不要花錢去參觀孤兒院或學校或是參加“公益”旅行。取而代之,幫助弱勢兒童最好的方法是全家及全社會一起來支持社區開展的有影響力的救助專案和舉措。
  到當地人家中作客
  住在當地的家庭旅館或寄宿家庭中不僅可以帶來新鮮的體驗,還能將現金直接註入到弱勢群體中。
  Jonas De Schrijver在柬埔寨組織了一些可持續冒險旅程,帶領游客進入熱帶雨林,行程中還包括了原始的豆蔻山脈。旅程中要與當地村民一起居住。
  可持續冒險旅程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導游的工作崗位。
  這項舉措使當地居民能在自己家裡招待游客,也給他們帶來了導游的工作機會,從而讓他們有了持續性的收入。這也提供了一個教育當地居民的平臺,使他們意識到保護周邊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把獵人和伐木工都吸引來做導游了,並教給他們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他說,“生態旅游應該一直以社區為基礎,因為原住民群體是當地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這裡的樹和鳥一樣。”
  得到“綠”卡
  預訂住宿時,有幾個綠色認證值得註意,例如“綠標簽”和Green Key Global。被國際組織認可的環保舉措也值得一試,例如世界責任旅游獎。
  但是在缺乏環境鑒定的地區,就要去詢問當地水資源和廢物的迴圈政策,嘗試低消碳排放,並支持當地的環保專案。這些方法能讓你更有效地遵循當地的原則。
  張志華建議游客低碳旅行,並選擇環保的旅游業經營者。另外一個有利之處是,生態旅游不需要花一大筆錢。這裡有大量的機會來節省旅行開銷。  (原標題:港媒:生態旅游成新標簽 中國等亞洲國家需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n45knxl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